之前我们分析了两个进化型组织类的公司,芬兰Supercell和中国的胖东来。
如果说Supercell公司,是充分释放了员工想象力,胖东来是激发了员工的爱和活力的话,那么塞氏企业则是启发了员工的责任感,并培养了员工的管理能力,而管理的对象,则是员工自己。
说几个塞氏企业不同寻常的“自定”:
第一,薪酬自定。没有人规定什么岗位就得按照什么样的薪酬标准。想拿更多的钱?那自己定就好了;
第二,上班时间自定。7点上班起不来?没关系,7点~9点都是上班时间,而员工自己的工作想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完成,一切自我管理;
第三,工作内容自己定。如果你想晋升,老板会问你自己想要什么职位名称。工作是员工自己想做,如果需要支持或者指导,那么老板们会非常乐意给予帮助。
初看这几个制度,你可能误以为塞氏企业简直就是打工人的世外桃源,甚至是摸鱼圣地,那么,这样没有管束的企业不会变得散漫低效、一片大乱么?
事实恰恰相反,塞氏现在是一家制造上千种产品的大型跨国企业,实现了年均27.5%的增长;在巴西通货膨胀严重、经济政策混乱的背景下,塞氏企业却逆流而上,生产率提高了近7倍,利润翻了5番。而他的管理模式成了IBM、通用汽车、福特、西门子等企业榜样,更是巴西年轻人最愿意加入的组织。
看到这,就不禁引发一个思考:难道只要不管员工,企业就能高速发展了?
启融认为,答案是否定的。
塞氏企业的管理是一种更高级的管理方式,那就是自我驱动,共同监督。
1
在种种“自定”的背后,
其实是集体监督。
在塞氏,工资、工作时间、办公地点、工作内容、甚至是同事伙伴,员工都可以自由选择。
而自由选择的背后,是集体监督。
目前大多数公司是:领导下达任务,员工完成,是自上而下的管控逻辑。在这样的管理逻辑下,员工只是被动执行角色,是完成任务的“工具人”,作为“人”的能动性发挥不出来;
其次,员工其实是离一线客户需求最近最真切的,如果事事都等着领导判断决策,不但决策链长而且效率低,还有可能因为不完全了解情况做误判,形成错误决策;
第三,在这种管理逻辑下,很容易造成管理对抗,领导觉得员工不给力不听话,员工觉得领导瞎指挥,因此会不断出台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,七不许八不准,结果工作成了领导们和员工们之间的博弈。
而在塞氏企业则不同。首先工作的目标、方向、内容都是员工自己制定,这就意味着员工需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,这就需要对市场需求、工作内容了解清晰,全心投入。
其次,员工的工资自定也有一个明确的流程:
1、员工先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,并根据价值产出确定自己的工资;
2、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自定的工资水平;
3、根据大家分享的内容,重新调整自己的工资水平。
这样一个决策框架体现了基于价值贡献获取收入的理念,而且信息透明、自主决策,如果谁真的敢于给自己定离谱的高工资,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相反,这样一个透明的决策机制激发了人内在的“自主”、“公平”、“责任”,组织文化变得简单:大家必须为自己拿的钱负责。
如果存在有些员工刻意把目标定低,工资浑水摸鱼,那么集体监督就起到了作用。在塞氏,员工的工资是透明的,同伴都能看到你的薪水,同伴间会相互监督,因为每个小组是独立核算成本的,大家会看你提供的价值与成本的对应。
每半年,管理者都要接受员工的匿名评估,评价结果会公之于众,没有硬性规定,但那些总是得分很低的人,一般都会走人。
另外,塞氏企业作为一家制造上千种产品的企业,工作中许许多多的环节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,当你无法配合大家完成工作,那么塞氏也有另外一个“自定”规则,那就是“同事自定”,即如果一个部门不想从另一个部门那里获得服务,它可以自由地从公司外面购买服务。而竞争的压力使所有人都如履薄冰。
2
信息绝对透明,
是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的基础
塞氏企业的老板塞姆勒认为:“如果员工在他们最为关心的方面感觉不到公平和透明,民主化管理的其他努力就充其量仅仅营造了一团和气而已,员工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将难以发扬光大。”
对于员工来说,出来打工,最重要的无非就是赚钱多少,养家糊口。所谓能力提升,眼界提升也是要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。因此在分享财富之前,塞氏公司首先共享了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:信息——完全公开各级员工的薪水以及公司的各种财务业绩信息,就连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重要信息也完全公开。公司扣除40%的税金、25%的股东分红、12%的再投资,剩余23%分配给员工。
之后,塞氏又提出了更大胆的点子——风险工资。员工选择将工资降低25%,若该年度公司效益好将得到原工资125%;反之,只有75%,这使塞氏的部分人力成本随盈亏状况浮动。因此,多劳多得,责任共担,在塞氏企业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项基本准则。
除此之外,塞氏企业还推出了“卫星计划”,即帮助员工开办自己的公司,然后将公司的业务外包给他们,把员工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。这无疑在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,又避免了经营风险。
因为对于塞氏企业这样大型的制造业来说,业务外包是必然要做的事情,但是中间会出现两大问题,第一 外包公司要非常了解业务,但是想要了解庞大的塞氏相关业务是不容易的,第二,技术流失问题,因为外包就有让外人知道你的专有技术的风险。但就塞氏而言,“卫星计划”让这两种担忧都不存在,在这样的计划下,塞氏和已经熟悉和信任的人合作,形成了公司业务的正循环。
3
让该解决问题的人,解决问题
在塞氏,管理者不是下达任务的人,而是解决问题的人。
所有员工只有4种头衔:
顾问,类似于传统公司中的副总裁,在公司中的地位要高一些,负责协调公司的整体政策和战略;
合伙人,负责经营各个业务部门;
协调人,包括关键的一线管理层人员,如营销、销售、生产主管或者工程和装配领域的工头;
伙伴,是对其他所有人的称呼。
当员工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,就可以申请发起会议,咨询“协调人”。如果协调人没有把握,则需要上升到合伙人会议。如果合伙人会议仍无法解决,比如需要跨部门间的协调,则会上升到公司级会议,由顾问们帮忙解决。
一般在大多数企业,这个流程恰恰相反,老板长年不在一线,根据自己所谓的经验,发出一道道指令,层层开会最后落在了员工身上,但是员工作为执行一线的人,他们的观察和经验,才是最有价值的。领导们应做的是,帮助员工们解决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,而非根据自我经验和道听途说之后,让员工解决自己臆想中的问题。
因此,塞氏企业层级划分,是让该解决什么问题的人,去解决这个问题,不断提高工作效率,而非制定一个牢不可摧的权力系统,让管理者们在其中发号施令,沾沾自喜。
举一个小细节,塞氏企业总部办公大厅里有个接待台,但没有接待员。高管们也没有秘书或私人助理。塞氏企业的每个人,甚至高层经理,都自己接待客人,自己复印东西,自己发传真,自己写信,自己打电话。塞氏企业没有经理餐厅,停车时严格遵守“先到先得”的原则,绝对没有所谓“领导阶层”的特权,而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,让员工从心理上感到了安全、平等、公正以及成果优先。
写在最后
启融深度研究了塞氏企业的整体管理逻辑,郑重提醒学习塞氏企业要学习其底层管理逻辑对人性的激发。
如果其他企业用“拿来主义”,直接照抄塞氏企业的方式,那无疑是一场灾难。塞氏企业的底层逻辑是扭转了通常的管理逻辑——变管控为自治,这在管理学界是一项重大变革,这种突破的原因在于其第二代当家人里卡多.塞姆勒在一场大病后对生命、对组织的深度思考:
工作为什么给大家带来的是压力和疾病?
工作为什么不能是一件愉快、有成就感的事?
人为什么一定要别人管控?
经过思考和感悟,塞姆勒坚信人要幸福的活着,人要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。
经过长达近十年的不懈努力,塞姆勒和团队一起打造了一个了不起的组织,在这里,每一个人都是“主动的、能为自己和团队负责的”人。
与其说塞氏企业是一家公司,不如说更像一所“超级学校”,在这里,人的责任感、自主性、决策力、团队意识被极大提升,生命层次更高,我们相信,这不但给团队在工作中带来好的表现,也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的心态和生命体验!
(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)